社區生活提案

社區發展及社區文化保育將會是香港即將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近年的社會運動所關注的不單單是硬件的本身,而是背後的歷史及發展價值觀。因此藍屋建築群作為香港現時唯一的「留屋留人」保育項目,參與團隊著重由軟件部份著手,與街坊建立各種平台,讓公眾互相交流知識,發掘由下而上的發展可能性。當中累積的寶貴經驗正正是我們要與學校及公眾共享的資源。

計劃於每年舉辦公開比賽,旨在吸引對社區文化保育同樣感興趣的院校、機構與及公眾參與。


〈土瓜灣之後〉——2016年社區生活提案展

2016至2017年度,本計劃之年度展覽,選址歷史建築物之一的土瓜灣牛棚藝術村,毗鄰十三街社區,在這個場景之下,我們第一個想像就是保育建築物與社區之間會否有連結及互動的可能性。展覽除了展示教育計劃中〈2016年社區生活提案〉的入圍作品,更找來紮根土瓜灣的團體一同參與策劃的工作,就土瓜灣當下正面對的城市發展問題,以工作坊、活動及研究的形式作出回應。除此之外亦邀請了不同地區日復日實踐社區的團體展示他們的方法,讓公眾從中參考,由當下的案例中思考,想像社區自主的生活態度在更多不同地方發生,在未來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連結:https://society.sjs.org.hk/vbhstudio2016

 

〈「1/n」社區生活節〉——2017年社區生活提案展

2016-17年度,計劃除了鼓勵各區學校、機構及公眾觀察關注自身社區、發掘社區的價值及可能性,亦更進一步透過收集提案去連結各個社區群組,以至提供資源協助實行社區創意計劃。參加者透過合作和溝通,步步營造出理想的社區生活。 同時,計劃舉辦〈「1/n」社區生活節〉,從藍屋的過去到未來,揀選歷史、社區關係及承傳三個元素,以展覽及聯繫活動呈現可持續發展所累積的條件,與及未來社區的可能性。更邀請大家在當下一同參與和實踐。

「n」是生活的種種可能,社區是生活的一種選擇。

連結:https://society.sjs.org.hk/vbhstudio2017

 

〈2017社區生活提案〉——延續一份信念,凝聚一班朋友

究竟而家後生呢一代點睇社區呢?呢幾年各處都多左好多朋友默默咁深耕細作,除左透過唔同媒體嘅報道,我地仲有咩渠道同平台去認識彼此呢?由上一年參與社區生活提案嘅朋友分享下當中嘅體驗,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同埋社區,仲認識到其他嘅伙伴,展覽唔係終點,而係引發更多嘅可能性。多謝參與拍攝嘅幾位朋友仔:<給區議員的地圖﹕骯髒,不康莊>Angel Pangchekying Manchun Wong 、 <奶樽中的薄扶林>Tio Chi Fung、<若失莫忘>Jess Leung、<龍城當下Jerry Ng 、<太安樓的真實記錄>Wingchi Keung以及<觀聲地圖>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一班可愛嘅同學仔。特別鳴謝 #何文沙 嘅團隊用心拍攝同製作,希望大家享受呢條短片啦!!!

 

 

連結:https://society.sjs.org.hk/vbhstudio2017